圖為孫氏后裔一行實地考察孫堅墓高陵。
記者 麗萍 攝
圖為墩下土墩墓。記者 麗萍 攝
本報訊(記者 麗萍 通訊員 殷顯春)12月11日上午,以臺灣“國際中山會”總會長孫武彥為首的來自全國各地的孫氏后裔代表組成考察組一行來丹,走進位于我市司徒鎮境內的孫堅墓高陵、墩下墩等孫氏歷史文化遺跡,進行尋祖考察。
孫堅(155~192),字文臺,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策、孫權、孫尚香的父親。洛陽城破,董卓挾帝西逃,孫堅意外獲得漢朝傳國寶璽,欲南下東歸。荊州劉表得袁紹的書信,伏兵于峴(今湖北襄樊南)襲擊孫堅,交戰中孫堅被亂箭射死,時為初平三年(192)。其子孫策及部屬扶柩還吳,“葬父于曲阿之原(當今丹陽司徒)”。史載:“堅薨還葬曲阿”。其次子孫權稱帝時追謚曰武烈皇帝,墓曰“高陵”。
考察組一行首先來到位于司徒鎮大墳村北的孫堅墓——高陵。這是矗立在鄉村曠野的一座大土墩,上面生長著茂密的樹木。孫氏后裔代表在墩下考察后,饒有興趣地爬上土墩,仔細查看高陵的刻字碑文內容并進行拍照留影。記者看到這塊文保石刻上有草書“髙陵”二字(鎮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當地人稱其為孫墳,以其特大,異于他墳,故又呼為“大墳”,這也就是大墳村的來歷。
隨后,他們又來到了附近的墩下土墩墓,又稱墩下墩,這里是丹陽市文物保護單位,雖然史料并未記載是誰的墓地,文物標志牌上也只是說明其為西周土墩墓。但是在當地,廣泛流傳著墩下墩是三國東吳政權的主要奠基者、孫權哥哥孫策的墓葬。經實地走訪,孫氏后裔代表們頗有收獲,同時也感慨良多。
除了有孫氏古墓,丹陽還與孫中山頗有淵源。2005年,我市檔案館工作人員在對館藏文物進行整理時,無意中發現了一本孫中山所著的“建國大綱”手抄影印本,這是其手抄本首次在民間被發現。作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1924年1月,孫中山著的《建國大綱》首次闡明了聯蘇、聯共、發展工農運動三大革命政策,并明確堅持反帝愛國事業的堅定信念,表示“希望即將破曉,斯時欣迎強盛獨立之中國”?!督▏缶V》在孫中山逝世后多次被結集出版,影響遍及海內外。而在丹陽發現的線裝手抄影印本,實屬海內孤本。全書共有18頁,封面上的“建國大綱”四個字由宋慶齡手書,從整篇內容工整的書寫,落款充滿愛意的用詞,都可以看出孫中山和宋慶齡的互相關心、相濡以沫。同時,這一發現也對研究這對革命伉儷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此次尋祖考察組織者、丹陽孫氏后人孫紅專說,丹陽是三國孫吳政權的重要發祥地,他為自己生于丹陽而自豪,但這些年他應邀前往全國各地參加孫氏宗親聯誼活動時發現,大部分孫氏后人并不知道孫堅墓高陵,更不知道高陵就在丹陽,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丹陽這座城。因此,他想通過邀請孫氏后裔來丹尋祖考察這種形式,讓更多孫氏后人走進孫堅墓的所在地,走進丹陽,了解家鄉,知曉丹陽作為吳文化發源地之一的悠久歷史文化。“既然丹陽境內孫氏歷史文化遺跡眾多,地位如此重要,進行保護和開發利用就非常重要,這些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好了,不但可以吸引全國各地的孫氏后人前來尋根問祖,還可以發展丹陽的旅游業,提高城市知名度,是‘一箭雙雕’的大好事??!”孫氏后裔代表們說,此次考察加深了他們對丹陽的認同感,感受了故鄉人濃濃的情誼,同時也領略了丹陽經濟發展的“加速度”和人文魅力,他們期盼丹陽繼續把文化旅游業和文化產業做大做強。
網友評論